Design Work
About Minggu
Honorary award
Brand cooperation
News
Contact us
亚平宁建筑之旅13日—关于卡罗.斯卡帕
2015-07-14


莫霍利.纳吉认为“人们永远无法通过描述来体验艺术。解释与分析不过是一种知识的储备。不过这能鼓动人们与艺术进行亲密接触。”卡罗.斯卡帕,一位没有追随者的大师,他的作品必须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令人流泪的力量。

 

一直非常抗拒写游记,别人的游记诚实说也很少去读。旅行是非常寻常、私密的行为,就像不会刻意记录每天的食谱,途中经历也应该随着时间的消化,留下的被吸收默默发挥着影响,其余则被磨灭、忘却、遗失在角落。经常出去走走,也参观过不少优秀的建筑作品,至今只有两次面对建筑瞬时泪流满面。一次感动于黄昏光晕中的朗香,另一次便是被Brion墓园强大的精神力量撼动,流连往返、迟迟不肯离去。亚平宁这十三日起初是为的米兰世博会和威尼斯双年展安排的时间,却被这个对细节追求到类似有强迫症状的老爷子震撼了心灵。末了还是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以纪念这位大师送给我的惊艳。


拜伦曾经这样赞叹:“忘不了威尼斯曾有的风采,欢愉最盛的乐土,人们最畅的酣饮,意大利至尊的化妆舞会。”这个戴着精美面具的城市为绘画和艺术创作提供了阳光灿烂的充满自信的环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威尼斯一直保持着其商业的繁荣、宗教的自由、文化的合璧。百岛城古迹众多,到处是画家、作家、音乐家和建筑家留下的著作。20世纪,南欧地区受印象主义及后印象主义风格影响较大,使得艺术家们对作品的表达更关注艺术本身,偏重艺术形象的感性表现。卡罗.斯卡帕在这座水城度过了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他的作品扎根在文化背景下,沁染着传统气息。风格派影响了他的构成系统,东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斯卡帕的建筑更具备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建筑的沉静雅致。

 

Castelvecchio 城堡博物馆——半遮面的遗憾

 

Castelvecchio位于维罗纳阿迪吉河畔,始建于中世纪。14世纪由统治者斯卡拉家族建造完成。18世纪改为威尼斯陆军学院;19世纪遭遇战火摧残,在居住院落建造了一座L型的新古典建筑用作防御工事及营房。一战结束后,于二十世纪20年代改为陈列该地区中世纪艺术的博物馆使用。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卡洛斯卡帕着手主持该项目设计,终于于二十世纪70年代完成了整个工程。

 

由于周一博物馆闭馆维护,我们只能从外部领略他的风采。显然,斯卡帕在改造中,力求通过梳理建筑的片段,使各个历史的层面真实的展现。传统的威尼斯磨光硬水泥抹面,熟石灰抹面,与原有的粗糙墙体带着自身的历史特征形成差异效果,毫不掩饰的在同一时空内互相凝视。在处理交界关系上,使用了斯卡帕的惯用驳接手法,留设出一道低于建筑表面的缝隙,突显临界,强调新旧。在桥、建筑交接处的小庭院,斯卡帕将Cangrande骑马雕塑作为空间焦点,放置于庭院上空的水泥平台之上,掀起一个局部空间的小高潮。(图一)

斯卡帕保留了威尼斯人的特有习惯,在同一幢建筑上,即使某一个部位的外皮曾经脱落了,或者窗户的位置经过了变动,他们不会掩饰过往残缺,反而会清晰的留下历史上曾经经过修缮的痕迹。于是形成现在墙面的斑驳质感。天空湛蓝、日光强烈,质感粗糙的历史墙面衬托出玻璃宝石般的光泽,赞叹之余,谁又知晓这个闻名于世的建筑艺术大师早年也曾经是威尼斯最好的玻璃匠人?(图二)

 

威尼斯本土盛产一种微微泛着粉红的大理石(搜集资料猜测为Istrian stone,尚不确定),自古当地的大部分石刻艺术都使用这种材料作为创作的物理载体,斯卡帕通过现代感极强的黑色钢质的框架,将粗糙的大理石牌碑序列展示。色彩的反差、材料差异性的并置形成了神奇的视觉效果。通过突出强烈的年代差异,塑造出建筑空间氛围的历史层次。(图三)

 

Brion墓园——生与死的终极浪漫

 

Brion 墓园位于特莱维索附近的桑.维多。基地面积约为2200平方米,大体承L型布局。与桑.维多公墓,结合成统一区域。在墓园公路入口下车,沿着碎石林荫道行走约15分钟,墓园的矮墙渐行渐近。矮墙略向内倾的形态,暗示了墓园内部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两段倾斜围墙交接的部分选用了类似中国“喜”字装饰性镂空图案进行虚体转折。(图四)


 

去往墓园参观的人,入园之后,徜徉之前需要稍作停顿,清空已有对建筑的认知,方能享受到斯卡帕的创造力之美。笔直的道路、几何化的布局、人为规划的水系将整个园区规划成水池、墓地、礼拜堂三个部分。在这个看似由西方数学逻辑思主导维营造的空间里,意外的融合东方园林的特点,使用了絮语化的笔触,以漫游似的布局将情怀缓缓叙述。感受不到对死亡的暗叹和恐惧,也体会不出对生命的向往和渴望,只剩下巨大的安宁;在这里生死间不再有巨大的鸿沟,死亡并没有被设定为人生之外的东西,在这里,死做为生的一部分得以永存。(图五)


在斯卡帕的设计生涯中,赖特和路易斯.康两位大师对他产生过很深远的影响。墓园这部作品更贴近康的气质。康所一直拥有深沉的古典气质,斯卡帕亦是古典的,他的思想早已超越了功能主义的设计,用画笔缓缓描述着自己仿佛来源于中世纪的极度浪漫。他将墓主人夫妻的棺木以桥覆盖,确切来说可能更贴近与一种混凝土拱券。拱券下的棺木微成角度对放,“两个人在生前相互敬爱,死后也应该在地下相互致敬。”他这么以为。(图六)


在人们惯性思维中要默认没有路径的园林是很一件困难的事情。墓园中除了主要引导路线,几乎没有设置任何小径,这于现代的思维中完全不可思议。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一种类似于日本枯山水的氛围。那是一个不需要打扰的空间,人们从远距离观赏便可,各种“死径”的设定配合景框元素的设计,使人的视线到达身体所不能及的地方。(图七)


斯卡帕的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拥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采用纯粹的几何语言,都会采用简洁的方式塑造建筑,建立建筑的形式秩序,而斯卡帕自身最具特点的,是他丰富的图像世界,图像在形式上的自主性和非指称性是其设计的重要特征。斯卡帕的形式充满着符号的意义,并没有特意的具体隐喻或所指,就像他镂空的“喜”字并不带有其实际中文意义,图形只是自我表达的主体、建筑形式的表达需要。

在这里我们能欣赏到贯穿于斯卡帕大部分作品的形式母题之一——5.5CMX5.5CM的模数线脚。檐口、腰线、柱体、水池、花坛、等等部位,斯卡帕反复使用这种叠涩线条作为结构、节点的装饰。在室内空间,斯卡帕依然不断变化着材料,改变尺寸、位置和尺度,对此母题反复咏唱,以达到整个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图八-图十)


此外便是著名的“相交的圆环”。双圆叠加,一蓝一红,一边海水一边火焰。同行好友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阴阳之说,私略觉勉强。只觉得确实感知到有这样两只眼睛,暗示着另一个空间的存在,引导我们从生的现实洞悉到河流的另一端。

对于墓园里最重要的建筑——教堂,斯卡帕花费了很多笔墨。进入教堂要经历一个非常迂回的过程,一系列材料的过渡、空间的转折,最后通过一个上不封闭的圆形洞口,整个设计有预谋的给心理意识设置了层层虚幻的关卡。仍然吟唱叠涩主题,墙体的剖面化体现出墙体的厚度感,混凝土的石板化质感处理勾显出建筑表面质感。阳光穿透深厚的墙体落在地面,漫射在空气中,安静清冷富有神性。(图十一图十二)


Stampalia基金会——叠加后的艺术馆

 

由于时间的原因,与举世闻名的光之美术馆Possagno失之交臂。Stampalia基金会的顺利参观多少对受伤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这个于十八世纪建成的宫殿,斯卡帕在两个世纪后完成了对其底层和花园的修复工作。

在园林水系中,迷宫图案这一次成为了母题线索。几乎跨越了整个园林的水流形成了一个水的迷宫,水流从源头的方形大理石迷宫逐步跌落直至尽头的圆形混凝土迷宫。(图十三图十四图十五)


在建筑处理上,斯卡帕将底层空间整体打造出一层新的表皮,但并不进行完全的封闭,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外在表皮去观察到建筑的原始内里,充分的展现出斯卡帕的驳接艺术。新与旧之间、面与面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都细致的进行了“缝”的处理。这里的“缝”我们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建筑功法来看,这种技术处理强化了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感,犹如机器由各个零件组装而成,此时建筑也成为一部巨大的机器。从精神感受上来看,斯卡帕善于将一些新的材料、新的界面叠加与历史建筑之上,缝隙恰似交叠时间之间的裂痕,成为新旧对话的介质,我们从中窥探,引发出强烈的怀旧情绪和历史的责任感。(图十六—图十九)


 

斯卡帕的设计强调细部,尤其对节点及其装饰性能有着狂热的追求,坚持颂扬“上帝也在细部之中”的论调。 他的作品不分室内与室外,不分建筑与家具全部打上了特有的细节符号。但凡是他的设计作品都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偶遇的小桥、用于展出艺术品的画架、池边维护的构筑物,都和他的创造者一样固执的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图二十—图二十二)


因而,有些人也会产生斯卡帕作为“匠人”比建筑师更贴切的想法。其实早在包豪斯宣言中,便清晰的对艺术家进行了定义——“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技师,在灵感出现并且超出个人意志的那个瞬间片刻,上帝的恩赐,使得他们的作品变成艺术的花朵。”斯卡帕的作品是一种由各种美观共同组合的实体。他用建筑、雕塑和绘画三位一体塑造出美的殿堂。卡罗.斯帕卡枯萎在东方的旅途中,安眠于自己最伟大的著作中,是一位另人敬佩又心生羡慕的先驱;所谓没有追随者,可能只因他无法被追随吧。

 

番外——威尼斯的商业街道

距离离开威尼斯还有二十分鈡的时间,忽然听闻Olivetti 商店就位于距离当下五分钟路程的不远处,果断弃下行李一溜烟跑了去。在圣马可广场众多商业建筑中,斯卡帕的建筑语言非常独特,易于辨识,可惜似乎已多日没开业经营,只能隔着玻璃领略下其最表象的风采。回国的途中不忘搜集Olivetti的资料学习,惊诧的发现虽然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洗涤,这个经典的作品跨越了时间的鸿沟仍保持着他才落成的模样,向世人展现着他优雅的姿态。(图二十三—图二十五)


不禁随想到我们身边的商业街道。因为商业街道是公众活动最活跃也是最脆弱的地方,所以它往往非常容易受到城市变迁的冲击而发生改变。在我们国家,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构成街道的许多历史信息会被冲击、掩盖或者彻底遗失。对一个个街区的推翻重建似乎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对比而言,即便是在欧洲以奢侈著名的威尼斯人,对待老建筑的态度更加尊重、体贴。他们尊重历史的痕迹,并以此为豪。于是,街道的“基因图谱”脉络非常的清晰,有时仅仅依靠建筑本身便可以记录人们的改变和环境的变迁。当地人拥有着深沉的历史怀旧情绪,对于已有建筑艺术更充满自信。与之相比,我们轻易将一栋栋建筑推倒粉碎又反复,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图二十六——图二十七)